前言
“小岗村当年的创举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”。40年前,发轫于安徽凤阳小岗村的“大包干”,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大幕。也正是在那一年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。春雷唤醒大地,改革潮涌神州。40年来,小岗村犹如一座精神地标,以解放思想、敢闯敢试、勇于担当、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,激励我们将改革进行到底。
小岗村简介
小岗村隶属于安徽省凤阳县小溪河镇,位于凤阳县城东部25千米处,距宁洛高速(G36)凤阳出口15千米。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,中国十大名村之一,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,沈浩精神起源地。
1978年,十八位农民以“托孤”的方式,冒着极大的风险,立下生死状,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,创造了“小岗精神”,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。
截至2018年,辖23个村民组,940户、4173人,村域面积15平方千米,其中可耕土地面积1.45万亩。2014年,小岗村工农业总产值达7.38亿元。2017年,小岗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106元。
小岗村获得中国幸福村,中国乡村红色遗产名村,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,全国旅游名村,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,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,中国美丽休闲乡村,国内知名的特色小镇,全国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教育基地,2017名村影响力排行榜300佳等荣誉称号。
“红手印”唤醒中国
——我国改革是从农村起步的,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。小岗“大包干”是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农民的伟大创造,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,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,改善了广大农民物质文化生活。
翻转历史的年轮,定格在1978年。那时的小岗是个什么模样呢?
“说凤阳,道凤阳,凤阳本是好地方。自从出了朱元璋,十年倒有九年荒。大户人家卖牛羊,小户人家卖儿郎。奴家没有儿郎卖,身背花鼓走四方。”“大包干”之前小岗人讨饭的凤阳花鼓词,真实反映了那时的生活窘况。
小岗之困,正是当时中国的缩影。吃饱肚子,是当时亿万人民最迫切的诉求。怎样才能有饭吃?
1978年11月24日,一个寒夜。小岗村18户农民,悄悄来到严立华家的茅草屋。由生产队长严俊昌主持,在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下开了个会,决定在保证交够国家公粮和集体提留的前提下,实行分田到户搞“大包干”;假如干不成,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,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。
大家庄严地举手通过,并以“托孤”方式立誓为盟,在一张破损褶皱的薄纸上,按上18枚“红手印”。如今,这份“大包干”契约,作为改革开放的珍贵物证,陈列在国家博物馆,馆藏号为GB54563。
18枚“红手印”,每一枚都倾注了一腔热血!18户农民也许没有想到,他们的抉择其实触碰到一个重大问题,即“大包干”调整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,改变了原有的分配方式,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,解放了农村社会生产力。
“是党的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的路线,给了我第二次生命。”当年亲手起草生死契约的严宏昌回忆说。
“大包干”的精髓是:“保证国家的,留够集体的,剩下的都是自己的。”
2016年4月25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小岗村发表重要讲话。他指出,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主要发源地。在小岗村“大包干”等农业生产责任制基础上形成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,是我们党农村政策的重要基石。
“小岗红”展现的是初心不变、红心长在
40年来,小岗村从“红手印”点燃改革,到“红证书”铁证实权,再到“分红利”增收富民,几乎在每个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,都流润着独具中国智慧的“小岗红”。
“小岗红”,是中国改革的底色,以其丰富的内涵,高度概括着一个真理:人民是改革的实践者和创造者,共产党则是改革的主心骨和领路人。
“小岗红”,展现的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红心。以小岗农民为代表的中国农民开展的多种形式的“大包干”,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。从邓小平到习近平,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从农民的愿望出发,尊重群众创造,实事求是,与时俱进,全心全意为农民群众谋幸福。当前,为农民群众谋幸福的最大政策,就是必须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,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,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,坚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。
“小岗红”,展现的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的初心和红心。40年,小岗村从“大包干”实现“两权分离”,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,再到“三权分置”“三变改革”,一直坚持改革和探索不动摇。40年前,土地由“合”到“分”,解决了吃饱肚子问题;40年后,土地由“分”到“合”,解决的是发展致富问题。后者之“合”是在保证农户承包权利不变前提下的“合”,是小岗改革的升级版。40年来,改革成就了小岗。在新的历史阶段,小岗仍然需要深化改革。但不管怎么改,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,不能把耕地改少了,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,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。这是我们改革中必须坚守的底线思维。
“小岗红”,展现的是不断维护发展农民权利的初心和红心。农村改革40年来,不管改革如何推进、怎样深化,但改革者始终初心不变,红心长在。就是要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害,在改革中,农民群众的权益只能增不能减。这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比如土地确权颁证,比如“三变”改革,都依法保障农民对承包地占有、使用、收益、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、担保权利,真正让亿万农民吃上“定心丸”。
小岗之路,就是中国改革之路。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:“小岗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,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,看了让人感慨万千。实践证明,唯改革才有出路,改革要常讲常新。”
小岗村,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面镜子。40年来,它从站起来,到富起来,奔向强起来……它折射出这样一条鲜明的历史轨迹:从邓小平到习近平,对小岗村的殷切厚望,一根红线贯穿始终,那就是:中国共产党人把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进行到底的决心。
赓续小岗精神 书写时代答卷
1978年的那个冬夜,小岗人按下的18个红手印,成为中国改革的鲜明印记。改革进程从农村起步,向城市延伸。农民工进城、个体户、企业放权等新事物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,对外开放、设立经济特区等重大举措不断推出……改革开放激发出亿万人民的创造活力,迸发出改天换地的变革力量,写下了震撼世界的“中国奇迹”。从小岗看中国,40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,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,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。
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事业,只有敢闯敢试、敢为人先,才能闯出一条新路。“泥巴房,泥巴床,泥巴锅里没有粮……”40年前贫困的小岗村正如当时中国的一个缩影。“穷则变,变则通”,小岗人解放思想、敢于“贴着身家性命干”,“包产到户”第二年就获得大丰收,一举结束23年吃国家救济粮的历史。从“大包干”打破“大锅饭”,到创办经济特区“杀出一条血路来”,再到设立雄安新区谋划“千年大计”,凭着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,我们实现了从“赶上时代”到“引领时代”的伟大跨越。
星星之火,何以燎原?改革的动力来自于人民。从小岗村起步的“大包干”之所以能推广全国,点燃改革的燎原之火,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,顺应时代发展潮流,尊重人民首创精神。“上下同欲者胜”,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,把改革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起来,时刻同人民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,使改革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、基层所盼、民心所向,必将凝聚起共同推进改革的磅礴力量,把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。
改革没有坦途,不可能一帆风顺。发展出题目,改革做文章。唯有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,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,百折不挠地破解问题,才能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。近年来,小岗村深化农村宅基地和农房确权、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、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等多项改革,向深化改革要动力、找出路,迎来发展最快的时期。惟改革者进,惟改革者胜。小到一个村庄,大到一个国家,唯有以逢山开路、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砥砺奋进,才能披荆斩棘,跨越前进道路上的“娄山关”“腊子口”,不断开创美好的未来。
40年风雨兼程,40年沧桑巨变。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新起点上,让我们赓续小岗精神,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,共同书写更加精彩的改革答卷。